生命不能不珍惜也不能以不正当手段来爱惜走上邪恶危险的道路卷入
生命不能不珍惜,也不能以不正当手段来爱惜。走上邪恶危险的道路,卷入招致祸难的事情,追求欲望的满足而丧身,为奸作恶而致死,在这些方面,君子应该珍惜生命;做忠孝的事而被害,做仁义的事而获罪,舍弃自己的生命而保全家族,捐躯救国,在这些事情上舍弃生命,君子是不会怪罪的。自从梁朝乱离以来,我看到一些有名望的官吏和贤能的文士,面临危难,苟且求生,最终求生不得,还白白遭受窘迫和侮辱,真叫人愤懑。侯景作乱的时候,朝廷的王公将相,大部分都遭到杀戮侮辱,妃嫔、公主、姬妾,几乎没有幸存的。只有吴郡太守张嵊,组织义军反抗侯景失败,被逆贼所杀,他的言辞和神色至死都不屈服。还有鄱阳王世子萧嗣的夫人谢氏,她曾登上房顶怒骂逆贼,中箭而死。谢夫人,是谢遵的女儿。为什么那些贤明智能之士坚守操行是那样困难?而婢妾之辈舍身就义反而如此容易?这真叫人觉得悲哀啊!
归心第十六
归心,归于佛心,虔诚信佛之意。作者在这一篇中叙述了自己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并围绕时人对佛教的诘难,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维护佛教思想,告诫子孙要坚持持戒修行,不可虚度生命;文章后半部分列举了很多例子来论证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
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家世归心,勿轻慢也。其间妙旨,具诸经论,不复于此,少能赞述;但惧汝曹犹未牢固,略重劝诱尔。
三世:佛家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
归心:心悦诚服地归附。
佛教中所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事,是可信而且可以得到验证的,我们家世代皈依佛教,不可轻视侮慢。其间精妙的意旨,都记载在佛教典籍里,我就不再在这里多作赞美转述了;我只怕你们的信佛之心不够牢固,重在对你们进行劝说诱导。
原夫四尘五荫,剖析形有;六舟三驾,运载群生: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明非尧、舜、周、孔所及也。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不同。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至如畋狩军旅,燕享刑罚,因民之性,不可卒除,就为之节,使不淫滥尔。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
四尘:佛教语。色、香、味、触的总称。五荫:即五蕴,也是佛教用语,指色、受、想、行、识五者假合而成的身心。色为物质现象,其余四者为心理现象。佛教不承认灵魂实体,以为身心虽由五蕴假合而不无烦恼、轮回。又名“五阴”、“五众”。
六舟:即六度,佛教语,又译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罗蜜多)的意译,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灭)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精虑(禅定)、智慧(般若)。三驾:佛教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称三驾。
七经: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东汉《一字石经》作:《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百氏:即诸子百家。
内典: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
外典:佛教徒称佛书以外的典籍为外典。
推究“四尘”和“五荫”的道理,辨析世间有形之物,运用“六度”、“三驾”的方法修行,超度众生:佛教有众多的修行方法使人皈依空门,有许多的法门可使人进入善地,有高明辩才及超凡智慧,岂止像儒家七经和诸子百家那样只有广博的学问?佛教的见事之明,不是尧、舜、周公、孔子所能赶得上的。佛教和儒教本来是一体的,但两者在悟道的方式和目的上有所不同,所以境界深浅也不相同。佛经的初学法门,设有五种禁戒;儒家经典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五种德行,是与它相符合的。仁,是不杀生的禁戒;义,是不偷盗的禁戒;礼,是不做奸邪之事的禁戒;智,是不纵酒的禁戒;信,是不妄言的禁戒。至于像狩猎、战争、宴饮、刑罚这一类的,都是人的本性使然,不能即刻去除,就为它们设置一定的界限,使其不过分罢了。人们只知道尊崇周、孔,却违背佛家教义,这是多么糊涂啊!